蜡辞古诗的意思(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诗人)

本文目录:

蜡辞古诗的意思

蜡辞古诗的意思

 最佳答案:

      《蜡辞》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出自《礼记?郊特牲》。这首歌谣原是蜡祭的祝辞,实际上表现了中国远古时代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们要求改变劳动条件的理想。

      1. 创作背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随之而来也就有了为农业进行祝祷的宗教祭祀活动。这首诗便是一个叫伊耆氏(有的说法是指神农氏,有的说法是指帝尧)的部落首领“腊祭”时的祝辞。

      2. 内容解析:全歌都是祈使语气,表现了古人要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

      - 土反其宅:希望泥土不要被风吹走,回到它原本的位置,避免田土流失。

      - 水归其壑:希望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原本的沟壑中,避免洪水灾害。

      - 昆虫毋作:希望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避免虫害。

      - 草木归其泽:希望草木不要生长在农田里,而是回到它们原本的沼泽地带,避免杂草危害庄稼。

      3.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首先是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用了呼告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其次,纯用白描,不布景,不设色,不赘言,直通通地倾诉心愿,而且因为这种心愿十分迫切,所以四句皆用主谓结构,节拍紧凑急促。与节律快相适应,四句都用了韵,使命令的口气更加坚决而响亮。

      《蜡辞》不仅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也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复杂心理状态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蜡辞 / 伊耆氏蜡辞》古诗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译文
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
河水不要氾滥,回到它的沟壑。
昆虫不要繁殖成灾。
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注释
蜡: zhà,通“腊”,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反: 通“返”。
宅: 住地,指原来的地方。
泽: 水草地、沼泽地。
作: 兴起。
这首上古歌谣《蜡辞》选自《礼记·郊特牲》,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随之而来也就有了为农业进行祝祷的宗教祭祀活动。这首《伊耆氏蜡辞》便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时的祝辞。“蜡辞”即“腊辞”。蜡辞:周代十二月蜡(腊)祭祝愿之辞,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停滞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阶段,腊祭的习俗至今还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保留着。
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的《蜡辞》
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大水氾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
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强烈期望自然顺逐人意的祭歌里,仍然会让我们想起早期社会中那种人和自然温情相处的景象。但是,祭歌背后的信息,告诉我们那时的人和自然也有不和谐。因为在人只能通过宗教手段,向自然发出“命令式”祈愿的时候,这间接暗示,自然力在人力面前的强大,不可控制,人改造自然手段的贫乏。那时的人们无法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干预自然环境。我相信,先人们并不是不愿意改造环境,而是他们想改造环境却没有手段,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用宗教形式来向自然祈求和谐!
这篇祝辞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别从土、水、昆虫、草木四个方面提出祝愿,每一句正好说着一个方面。
先说“土”,希望“土反其宅”。“反”,同“返”;“宅”,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原地。全句说,土返回它的原地,是希望田土不流失的意思。一说是祈求用于蓄水与障水的堤防安稳、牢固的意思。
次说“水”,希望“水归其壑”。“壑”,这里指洼地。全句说,水流向它的洼地,是希望水流不要氾滥成灾的意思。
再次说“昆虫”,希望“昆虫毋作”。“昆虫”,指螟、蝗等农作物的害虫;“毋”,不要;“作”,兴起。这一句是希望昆虫不生,免除虫灾。
最后说“草木”,希望“草木归其泽”。“草木”指危害庄稼的稗草、荆榛等植物。这一句希望草木返回它们的沼泽地带,不再危害庄稼。
所举土、水、昆虫、草木四物,与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至为密切。原始部落生产力低下,对于这四物的灾害难以控制,但又觉得非要控制不可。这种矛盾心理就体现在虔诚庄严的“蜡辞”形式中。四句诗,句句都是愿望,又都是命令;既都是祝辞,又都是咒语。一种原始人心灵深处的动荡、不平衡,通过这四句歌谣被表达了出来。阅读这首祝辞,读者的眼前仿佛闪现出一羣原始人,他们正在旷野之中举行庄严肃穆的祝祷仪式。当读者设身处地、神思飞越地逐一念起这一句又一句的祝辞时,在心灵深处似乎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当年有过的那种动荡和不平衡的感情,并由此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

《蜡辞》表现了原始人怎样的愿望?

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古诗】
蜡辞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赏析}这首上古歌谣选自《礼记·郊特牲》。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随之而来也就有了为农业进行祝祷的宗教祭祀活动。这首《伊耆氏蜡辞》便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时的祝辞。“蜡辞”即“腊辞”。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停滞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阶段,腊祭的习俗至今还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保留着。
这篇祝辞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别从土、水、昆虫、草木四个方面提出祝愿,每一句正好说着一个方面。
先说“土”,希望“土反其宅”。“反”,同“返”;“宅”,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原地。全句说,土返回它的原地,是希望田土不流失的意思。一说是祈求用于蓄水与障水的堤防安稳、牢固的意思。
次说“水”,希望“水归其壑”。“壑”,这里指洼地。全句说,水流向它的洼地,是希望水流不要泛滥成灾的意思。  
再次说“昆虫”,希望“昆虫毋作”。“昆虫”,指螟、蝗等农作物的害虫;“毋”,不要;“作”,兴起。这一句是希望昆虫不生,免除虫灾。
最后说“草木”,希望“草木归其泽”。“草木”指危害庄稼的稗草、荆榛等植物。这一句希望草木返回它们的沼泽地带,不再危害庄稼。
所举土、水、昆虫、草木四物,与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至为密切。原始部落生产力低下,对于这四物的灾害难以控制,但又觉得非要控制不可。这种矛盾心理就体现在虔诚庄严的“蜡辞”形式中。四句诗,句句都是愿望,又都是命令;既都是祝辞,又都是咒语。一种原始人心灵深处的动荡、不平衡,通过这四句歌谣被表达了出来。

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诗人

在远古时代,人们创作了许多歌谣和神话传说。据记载,《蜡辞》是神农时代的一首农事祭歌,内容为:“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这显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作品,虽然在思想内容和语词上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多数被认为是后人的伪托之作。一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遗留。《吴越春秋》卷九中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歌谣反映了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且富有韵律,无疑是十分古老的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提到,禹时代涂山氏之女所唱的也是《弹歌》,作者是善射者陈音。乾隆时期的苏州人沈德潜,慧眼独具地将《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善射者陈音应对勾践询问时引用的古歌——“断竹读竹,飞土逐肉”——作为上古时期的优秀诗歌,收入他所编著的《古诗源》,并题名为《弹歌》。
从此,《弹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与研讨。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还展示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首仅八个字的《弹歌》,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成为研究古文化的重要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弹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的流传与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也为我们了解远古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