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被骂好不好(民俗:打一千,骂一万,正月十六吃顿饭)

本文目录:

正月十六被骂好不好

正月十六被骂好不好

 最佳答案:

      在一些传统民俗里,正月十六被人骂有“骂走晦气”的说法,认为是吉利的,但从现代观念和社交常理来看,正月十六被骂并非好事。

      从传统习俗角度,部分地区有正月十六“撩人骂”的习俗。像“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 ”这句民谣,就描述了正月十六的一系列传统活动,其中“撩人骂”,是说人们故意去找人骂自己 。老辈人觉得十六夜被人家骂最为吉利,能去掉一年的晦气,这种习俗也被称为骂“晦气”。过去,很多小孩子会在这天去村里最爱骂人的人家门口调皮捣蛋,就为了引得对方骂自己。在他们的认知里,通过这种方式能将过去一年积累的不好运气、霉运都赶走,以全新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年,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无灾无难。

      从现代社交和文明的角度,正月十六被骂绝不是好事。在日常生活中,骂人本身就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社交礼仪和道德规范,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破坏人际关系。即使在正月十六这个特殊时间,被骂也会让人在心理上感到不愉快、受伤害,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比如在工作场合,如果正月十六被同事或上级无端责骂,会打击工作积极性,还可能影响后续的工作合作和职业发展;在家庭中,亲人之间的责骂也会破坏家庭和谐氛围,伤害亲情。

      虽然传统习俗赋予了正月十六被骂特殊寓意,但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倡导文明、友善、和谐的人际交往方式,摒弃这类可能引起冲突和不愉快的旧俗观念。要是在正月十六被骂,不必受传统说法束缚,觉得是好事,而应理性看待,从维护自身权益和良好关系出发,恰当处理。

农历正月十六习俗

      农历正月十六夜,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日子。

        “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民谣不知在我们这里留传了多少年了。所以当有人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东西吃,还不需要做家务。我总觉得,大年初一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并不自由,因为大年初一有许多顾忌,尤其说话做事最不能随便。而正月十六才真正是我们孩子的天下,是大人们随心所欲玩的日子。

       

        1、扛笆斗、舞火把

        正月十六傍晚,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开始“扛笆斗”。所谓“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纱布袋子装一些生石灰,把它绑在秤杆的一端,人拿着秤杆的另一端,把纱布袋往地上丢,地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白斑。“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规定,总是先要从河边水码头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门口天井和房屋里面,当“扛笆斗结束后,房前屋后就到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为白斑越多,就预示着今年粮食收成愈好。

        正月十六舞火把,源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在我们农村,直到现在仍然每年都要上演。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每当正月十六的下午,就到集体的窑厂搬来一捆芦苇草,阿华从家里偷来几角钱到商店买来小鞭爆,于是我们几个人就认真地扎火把。决不会忘记在火把中间要放上几只小爆炸。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就盼望着太阳快点落山了。

        当我们扛过笆斗以后,就立即开始舞火把了。那时,土地刚承包到户,我、阿华、康勇等几户的承包田刚好在一起,我们几个人就把火把点燃了,在承包田里纵横交错地奔跑。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火把映红了我们的脸,火把中的小爆炸让我们既害怕又兴奋,大人们站在田塍看着我们,脸上溢满笑容。

        舞完火把后跨火把。据说跨火把能驱除晦气,迎来好运。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从冒着火苗的草把上跃过,有时,我们能来回不停地跃,引得大人们一片赞叹声。

       

        2、炸麻花、撩人骂

        大人们都跨完火把回家炒麻花了,炒麻花就是把玉米放在铁锅用火烧了炒,有的人家没有玉米,就用稻谷代替;据说,炒麻花能炸老鼠眼睛;玉米愈炸得凶,老鼠就死得越多。父母亲在家里炸麻花时,此时的我们玩性正浓,继续我们自己的游戏了。

        老人们说,十六夜如果被人家骂最吉利,俗称骂“晦气”,能去掉一年的晦气。当大人回家后,我们几个伙伴就在农庄上到平时最爱骂人的王婶家撩他们骂。通常的做法是三步曲:敲窗户、踢门、放鞭爆。

        我们来到王婶家,先是“咚咚”地敲窗户,看她不开骂,我们接着就踢门,还不开口骂,我们就把白天准备好的小鞭爆点燃,从门缝里丢进屋里。使尽了各种手段,往往收效甚微。你别看王婶平时骂人不眨眼,庄上人都称她“野马蜂”,可正月十六夜她就是不开口,惹急了就从床上爬起来,吓一吓你,我们一听到脚步声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次,阿华由于用力过猛,把王婶家窗户上的玻璃敲碎了,第二天,王婶告状,害得我们几个挨饱打了一顿。现在想起,好象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3、送牛桩子

        正月十六送牛桩的习俗由来已久。那时,还不知道要计划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总想再生个男孩,就邀请人家给自己送牛桩,以求生一带把子的。很多时候,凡是送牛桩的,总能如愿以偿。当时送桩子比较盛行。

        送牛桩要八个男人参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八个人是白天就约好了,晚上先到邀请的人家吃晚饭,酒足饭饱后,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觉时,这八个人就去偷牛桩了。偷的物品有砖头、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还要在庄上有势力,有人缘。东西偷好了用红纸包好,交给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拿,这叫抱桩子。然后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后,年长的就开始喊好,后面的人就应和,当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贵子之类的。抱桩子的小伙子就抱着偷来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会儿,最后还要撒一泡尿在床上。再把桩子恭恭敬敬的交给主人保管。几个人再次吃饭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决不能提送桩子、偷桩子的事,否则就不灵验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时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报喜。双方小孩互认对方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这就是为什么要偷有势力、有人缘人家东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儿,偷的鞋子就叫鞋儿,直到长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岁时,偷桩子的人家要回报被偷的人家,偷什么还什么,一还十或一还百。如偷人家一块砖头,就还人家一百块砖头;偷的是一双鞋,就还人家十双鞋。

正月16晚上吵架好不好

      以谅解为出发点吧.!.跟你最亲的人谈谈心,保持好心态,听听歌会很好的。心态就会好很多,不容易动怒了!多发善心,多做好事。

民俗:打一千,骂一万,正月十六吃顿饭

      六七十年代,在河南镇平,每年到正月十六,会出现一件匪夷所思的风俗。生产队的耕牛饲养员,会拿着料桶,挨家挨户,到社员家,给耕牛收饭。广大社员也会兴高采彩烈的把家里保存的馒头、包子、包括红薯面馍,以及饺子、豆腐、凉粉,交给饲养员。饲养员会把收到的食物喂给耕牛。社员们把这种千百年来从老祖宗哪里传承的习俗,叫做:打一千,骂一万,正月十六吃顿饭。因为牛是农民的宝贝。

本文推荐:台州店铺转让:https://taizhoushi.zfsf.com/dianpuzhuanrang/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