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此词条收录于04/11,仅供参考
民国四公子指的是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社会对当时四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的合称。
最早提出“民国四公子”概念的人是报社记者包天笑,1924年,他贴合当时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政治形势,将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段祺瑞之子段宏业、孙文之子孙科、卢永祥之子卢小嘉并称为“四公子”。1931年社会舆论开始产生分歧,张孝若、袁克文开始出现在四公子之列,报纸上也有人把袁克文、张学良、张伯驹、卢小嘉称为“民国四公子”,作为“洋场名士”盛传于上海。根据不同的排列组合,出现不同版本的民国四公子,此外还有袁克文、刘仲迈、伍朝枢、唐榴;张学良、卢小嘉、段宏纲、方达智;李壮飞、张学良、卢小嘉和张孝若等较为生僻的版本。纵观1938年到1940年的多份报刊,多推段宏业、张学良、卢小嘉、张孝若为四公子。
这些人物因风月艳闻和家世背景而闻名,开始以四公子之名盛行于上海时,被人讥笑其风情浪荡。传到北京之后,说法有所改变,变成了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和溥侗。由于张学良后来的形象改变,以及在流传中以溥侗置换了卢小嘉,“民国四公子”的称谓便发生了由贬义而到褒义的变化。而张伯驹也曾提出三种说法:一、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卢小嘉;二、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张孝若;三、溥侗、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期间,虽然民国四公子的具体人选有所不同,但张学良、袁克文、张伯驹、溥侗等人均被广泛认可为民国四公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