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国-铁弗匈奴407年建立的夏国政权

大夏国

《大夏国》,此词条收录于04/16,仅供参考

      大夏(407年-431年)是十六国时期铁弗匈奴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公元407年6月,赫连勃勃自认为其乃夏后氏之苗裔,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市)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号“大夏”,改元“龙升”,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政制,设置百官,大夏国于是建立。因其建立者赫连勃勃的民族和姓氏,故又称胡夏或赫连夏。

      赫连氏本匈奴南单于后裔,内徙附汉后改姓刘。前秦瓦解后,刘卫辰势力发展,据有朔方之地。晋太元十六年(391年)北魏攻杀刘卫辰,其子赫连勃勃投奔后秦,为安远将军。晋义熙三年(407年)赫连勃勃叛秦,袭杀岳父、后秦高平公没弈干,并有其部,建立大夏政权。大夏初立时,赫连勃勃采取不固守一城的游击战术,蚕食后秦的岭北地区,将其统治区域向南推进到杏城、安定一线。夏龙升七年(413年),赫连勃勃改元凤翔,筑都城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以“统万”为名。同时,把改汉朝皇室之“刘”姓为“赫连”氏。夏凤翔五年(417年),赫连勃勃夺取关中,进入长安,并于次年筑坛于灞上,即皇帝位,改元昌武。

      真兴七年(425年),赫连勃勃病逝,庙号世祖。赫连昌继位,改元承光。承光三年(427年)北魏进攻大夏,攻破统万城,赫连昌逃往上邽,次年被北魏俘虏,赫连定即帝位,改元胜光,在北魏的攻击下向西转移,胜光四年(431年)攻灭西秦,同年被吐谷浑生擒,大夏政权灭亡,历时二十四年。

      大夏国疆域鼎盛时期包括今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西南部及甘肃东南部,境内人口因疆域变化频繁,数量极不稳定,最盛时有150万人左右。大夏国政治制度在赫连勃勃时期逐渐从匈奴旧制转化为汉制,继承秦汉三公九卿制,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大夏国实行部落制和配兵制为主的军事制度,建立之初,即与周边民族及政权处于不断的兼并战争之中。大夏国农耕业和游牧业并重,手工业设有专门的官府作场,并设“将作大匠”管理百工,“百炼钢刀”技术闻名于世。铁弗匈奴是大夏国的统治民族,内迁后与汉族长期杂居共处,逐渐汉化,形成胡汉杂糅的状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