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科》,此词条收录于04/28,仅供参考
麻黄科(Ephedraceae)是松纲(Pinopsida)麻黄目(Ephedrales)的一科,下有1属,即麻黄属,60余种。麻黄科植物广布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等干旱、荒漠地区。麻黄科植物生长在荒漠、半荒漠、荒漠草原或季节性干旱地区;海拔从数米到5000米,甚至高达5300米,如岩生麻黄(Ephedra rupestris)分布在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山岭麻黄(Ephedra gerardiana)分布在喜马拉雅山。
麻黄科植物为小乔木、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状,茎直立或匍匐,分枝多。小枝对生或轮生,圆筒形,具节,节间有多数细纵槽纹。叶退化成膜质,在节上交叉对生或轮生,先端具裂齿,黄褐或淡黄白色。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卵圆形或椭圆形,雄球花单生或数个丛生,或组成复穗花序,苞片厚膜质或膜质,每片生1雄花,雄花具膜质假花被,假花被圆形或倒卵形,雄蕊2-8枚,花丝连合成束;雌球花仅顶端1-3枚苞片生有雌花,雌花具顶端开口的假花被,包于胚珠外,苞片多随胚珠生长发育而增厚成肉质、红或橘红色,假花被发育成革质假种皮。种子1-3颗,胚乳肉质或粉质;子叶2枚,发芽时出土。
麻黄科部分种如草麻黄(Ephedra 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斑子麻黄(Ephedra rhytidosperma)、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等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的特性,可作为固沙造林的灌木树种。本科植物红色肉质苞片俗称“麻黄果”,十分多汁,可以食用;另外,部分种茎枝绿色,其干草在冬季或枯草期为羊与骆驼所喜食,也可作为饲用,如中麻黄、草麻黄等。麻黄科植物的草渣还可生产刨花板、油毡原纸和瓦楞原纸。根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著的《中华本草》中记载,麻黄科多种植物还可作为中药材使用,如草麻黄、中麻黄及木贼麻黄。而在欧洲医学中,麻黄科植物主要用作血管收缩剂使用。
麻黄科中麻黄和草麻黄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处于近危的等级,斑子麻黄在名录中处于濒危的等级,道孚麻黄(Ephedra"marks":[ sinica)在名录中处于易危的等级。2021年,麻黄科斑子麻黄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Ⅱ级保护野生植物。麻黄科死谷茶麻黄(Ephedra"marks":[ funerea)在2022年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处于近危(NT)的等级,山岭麻黄在名录中处于易危(VU)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