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永怎么样配图,仅供参考
白晓永,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省管专家2。他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科研成就
- 研究方向明确且深入:主要从事喀斯特生态地质与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包括基于3S技术评价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时空格局的变化过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反演南方喀斯特地区环境变迁历史与演变轨迹、不同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区域重建与试验示范等3。
- 科研成果丰硕:已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论文被引次数较高,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2。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5件,合作专著9部等1。
- 科研项目丰富: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课题,如国家“973计划”研究专题、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等2。
教学指导
- 人才培养: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多名研究生,为科研领域输送了人才2。
- 学术交流:多次受邀开展学术讲座,如2023年6月受邀到某校举办“国陆地碳汇时空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学术报告会,与教师和研究生分享自己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1。
社会服务
- 社会任职广泛:担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委员、全球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工作组(Global-Deg)成员、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系统建模委员会(IGU-MSC)委员等多个重要学术组织的职务,还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编委、《中国岩溶》期刊编委等,为学术交流和期刊发展做出了贡献3。
- 服务地方发展:积极参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如为贵州师范学院等高校的研究生导师/特聘教授,为地方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提供支持。其科研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在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土壤肥力改良等方面研发的技术得到了转化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个人品质
- 热爱科研:对喀斯特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科研路上即使遇到困难和挑战,也始终坚信“即使到了山穷水尽处,仍能眺见柳暗花明”,保持着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1。
- 勇于担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1。
- 勤奋敬业:在科研工作中勤奋努力,经常到贵州喀斯特偏远山区进行调查、取样,不畏艰苦,为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付出了辛勤的汗水1。
白晓永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一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