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河院士:乳腺癌临床研究的进展与未来
最佳答案:
近年来,乳腺癌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策略和患者关怀等方面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新成果。中国学者也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24南北汇暨第六届中华乳腺肿瘤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分享了学术报告《乳腺癌临床研究的进展与未来》,聚焦其团队的研究成果。
徐兵河院士指出,全球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已超过肺癌,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每年新发病例达42万,以每年3.9%的速度增长,死亡率每年以1.1%的速度攀升。
在筛查与诊断进展方面,X线技术推动了乳腺癌诊断的提高,医生从X线图像中发现微钙化,为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提供了大量信息。随着影像质量的增强,CT、超声及MRI技术的应用,乳腺癌的诊断率显著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筛查性乳房X线在1985-2000年间逐步普及,数据显示,使用筛查后,检测到乳腺小肿瘤的比例从36%增加至68%,大肿瘤的比例从64%降至32%。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将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提前至40岁,预计可使19%的乳腺癌患者避免死亡。
外科治疗方面,从关注“病”发展到关注“人”的理念转变,促使乳腺癌外科治疗从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术逐渐演变为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到乳房重建手术,手术切除范围逐渐减小,乳房重建手术开展比例逐年增加。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手术也逐渐采用降阶梯策略,从淋巴结清扫术(ALND)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再到豁免SLNB。
放射治疗技术的改善为乳腺癌术后复发和生存提供了有力保障。早期乳腺癌研究者协作组的meta分析显示,保乳术后或乳腺切除术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术后放疗能显著降低复发和乳腺癌死亡率。放疗技术不断演进,从标准分割发展到大分割放疗、豁免放疗、部分乳腺放疗、术中放疗、超短分割放疗,呈现出更精准、便捷的趋势。
内科治疗方面,分子分型的发展开启了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新时代。乳腺癌被分为HR+/HER2-、HER2阳性、三阴型等亚型。HR+/HER2-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经历了从手术治疗到药物治疗的时代,再到如今的靶向治疗时代。晚期HR+/HER2-乳腺癌的治疗策略丰富多样,包括ET+CDK4/6抑制剂、ET+HDAC抑制剂、ET+PI3K抑制剂等。HER2阳性乳腺癌的抗HER2治疗药物发展迅速,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抗体偶联药物“三驾马车”显著提高了疗效。三阴型乳腺癌的治疗从化疗发展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联合化疗、ADC药物等多种模式,显著改善了预后。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三阴型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DAWNA-1和DAWNA-2研究评估了达尔西利联合氟维司群和来曲唑/阿那曲唑在晚期乳腺癌中的疗效与安全性。MIRACLE研究探讨了依维莫司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前HR+/HER2-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恩替诺特用于内分泌耐药乳腺癌患者的III研究显示了显著的PFS延长。在TNBC研究中,TP和TX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TNBC的对比研究显示了铂类药物的治疗优势。吡咯替尼在HER2阳性乳腺癌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此外,团队还进行了转化医学研究,包括探索免疫联合化疗的新机制、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疗效预测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展望未来,乳腺癌学科发展需要探索预测biomarker、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晚期患者基因表达谱、免疫治疗的持续研发、化疗在免疫治疗中的促进作用、抗体偶联药物的研发、优化多基因预后panel、优化基因筛查及优化研究设计。徐兵河院士鼓励国内同行积极参与全球多中心国际临床研究,共同推动乳腺癌学科的发展,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贡献更多的创新成果。